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

食用高油脂魚類有助於婦女防乳癌

英國醫學雜誌周四(6月27日)發表的一篇文章說,每周食用一到兩次金槍魚、鮭魚(三文魚)、沙丁魚等高油脂魚類,有助於婦女預防乳癌。
這篇文章是中國研究人員在分析了此前發表的26篇科學論文的基礎上所撰寫。這些論文包括對美國、歐洲、亞洲80萬名婦女的健康和飲食習慣所進行的追蹤調查。
高油脂魚類含有大量的N-3多不飽和脂肪酸(N-3 PUFA),對於人體免疫系統、血管和大腦均有重要作用。
研究顯示,食用較多高油脂魚類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食用較少的婦女低14%。
由於亞洲人比歐美人更多食用魚類,亞洲婦女因此比歐美婦女在防乳腺癌方面獲益更多。

靜悄悄殺手

數據顯示,每天增加0.1克的魚類脂肪酸,可以降低百分之五的患乳癌危險。這相當於一個人每周食用一到兩次含高油脂的魚肉。
由於乳腺癌通常都是在晚期被查出,因此它被稱為婦女的「靜悄悄殺手」。全世界每年患乳癌的婦女高達120萬人。
中國抗癌協會負責人徐兵河說,在世界範圍內,乳癌佔所有癌症發病率的10%,佔女性癌症發病率的32%、女性癌症死亡率的15%。
中國乳癌患者的就診年齡平均為48.7歲,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在40歲至49歲之間得到確診。同時,乳癌的發病存在「城市化」和「高端人群」趨勢。
(編譯:沙漠 責編:伊人)
www.wehealth.com.hk

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

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/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




在我們的一生中,骨質都在不斷地生長及分解。若這兩者之間能取得平衡,骨骼便得以保持強健。然而,在大約30歲後,骨骼的分解便開始超越生長的速度,令骨骼變得脆弱和多孔。當骨質密度低至一定程度,便屬於骨質疏鬆症。

骨質疏鬆症的情況十分普遍。在香港,約有一半更年期後的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。




骨質疏鬆症,後果可大可小!
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,骨折或許是骨質疏鬆症最先出現的症狀,它可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,包括脊椎、股骨。



如不及早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,可引致以下嚴重後果:


  • 骨折
  • 活動能力下降
  • 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
  • 殘障
要避免骨質疏鬆症的『偷襲』,您可採取一些方法防止骨質繼續流失。





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? 

若醫生認為您有患骨質疏鬆症的危機,便會替您進行骨質密度檢查。骨質密度檢查是一項無痛、非侵入性檢查,能快速地量度您身體一些部位(如股骨、脊椎或足踝)的骨質密度。

量度的儀器有很多種,包括較常用的高水準雙能量X光吸收儀(DEXA)。




若能及早發現,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或骨質密度偏低的人士,可採取一些方法防止骨質繼續流失。





骨質疏鬆症的預防
不少簡單的生活習慣,都可補充骨質及預防骨折,並有助減低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機會。這些包括:


  • 多吸收鈣質和維他命D
  • 多接觸陽光
  • 適量的負重運動
  • 應避免吸煙及酗酒





如有需要,醫生亦會建議您接受藥物治療,以迅速減低骨折風險。







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

超聲波掃描


超聲波是一種高頻音波,頻率遠高於人類可以聽見的範圍,能穿透人體皮膚和組織。由手握掃瞄儀發出的高頻音波,在檢查的皮膚上移動,通過反射音波,再經高解度影像技術投射出人體內的主要器官。所以超聲波掃描是一種安全且非入侵性的檢測方法。




超聲波檢查的用途

超聲波檢查最常見是用於胎兒的影像掃描檢查。不過超聲波掃描亦可以用於許多其他用途。


  • 心臟超聲波檢查 : 檢測心臟結構異常,如心臟瓣膜。
  •  幫助診斷人體內部的主要器官,例如:肝臟、膽囊、胰臟、腎臟、子官、卵巢和乳房。能準確診斷出肝硬化、膽石、胰臟炎、腎石及腫瘤等症狀。
  • 檢查主要血管的狀況,顯示血管狹窄、栓塞。
  •   產前檢查。



超聲波檢查的安全性

超聲波掃描是一種非入侵性的檢查技術,不涉及有害輻射,無害無痛,非常安全。但按需要掃瞄的部位,使用不同的探頭,如涉及陰道或直腸的掃描,有可能會引致應診者輕微不適。


檢查前的準備

  • 上腹部檢查(如肝、膽等):檢查前六小時禁止進食。
  • 下腹部檢查(如腎、婦產科等):病人須多喝水,令膀胱漲滿,以便檢查。
  •  其他部位檢查(如乳房、甲狀腺等):病人無須特別準備。
  •  糖尿病人請遵照醫生指示調節糖尿藥份。



超聲波檢查的過程

  • 應診者需躺臥床上,醫護人員將水溶軟膏塗在檢查部位上,並用超聲波儀器進行檢查,螢光幕上可即時顯現應診者體內器官的影像。
  • 為求影像清晰,病人可能需要控制呼吸或轉換姿勢配合,如側臥。
  • 整個檢查過程約30-60分鐘,視檢查部位及檢驗的困難程度而定。

檢查完畢

應診者只需抹乾身體上的水溶軟膏後便可離開。

超聲波檢查未必可適用於所有情況。所以請先向你的家庭醫生徵詢關於接受超聲波檢查的建議。

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
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

空氣污染指數升 心臟病發警示(下)


活血理氣防復發

對於美國的研究結果,彭愉康表示認同。他指於中醫學上,肺除了呼吸外,還有朝百脈的功能,意指協助心臟推動血液於經脈運行。血液流經於肺,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血交換,然後再輸及全身。若肺功能減弱,不能助心行血,便會影響心臟健康,出現胸悶、心悸及唇舌青紫等症狀。

要保護心臟健康,患者應注重日常調理,或可減低病發機會。日服一錢田七粉,能活血化瘀,改善心臟血管梗塞。每日以手指順時針轉圈揉按於兩乳中間的膻中穴三十下,亦能寬胸理氣,舒緩呼吸不順。力度先柔後重,按至有痠、麻、脹等感覺即可。保持心境平和、住處常保通風、飲食清淡等亦能有助心臟健康。
  




健心飲食方

資深營養師黃榮俊(左圖)表示,患有心臟病的人士宜多注意控制身體的血壓、脂肪量及膽固醇水平,以防血管硬化及血管栓塞,從而增加心臟病病發的風險。建議大家參考以下飲食方案,以助維持心臟健康。


常吃佳選

  •  鉀質:  新鮮蔬果如蕉、梨、蘋果、西瓜、薯仔及番茄等    
        (利尿、去水腫及降血壓)。
  •  鈣及鎂:  奶製品如牛奶、芝士及乳酪,豆製品如豆腐及豆漿等
        (擴張血管及降血壓)。
  •  奧米加三:   三文魚、吞拿魚、沙甸魚及亞麻籽等
        (維持心血管健康及降血脂)。
  •  卵磷脂:   大豆、豆腐及豆漿等
        (調節血脂和膽固醇、通血管及預防血栓)。
  •  維他命及Q10等抗氧化物:    新鮮蔬果如紅蘿蔔、奇異果、士多啤梨及藍莓等
        (減少身體受到 自由基的傷害,防患血管硬化)。



忌食一覽

  •  高鹽分(鈉質): 罐頭及醃製食品如香腸、煙肉、鹹魚及梅菜等
    (常吃可致高血壓,有損心血管)。
  • 高脂質: 咖喱汁、茄汁及全脂牛油等
    (增加脂肪積聚,提升血脂水平,有損心臟)。
  • 高動物性飽和脂肪: 動物內臟如豬腸及豬肝,以及蝦、蟹和蛋黃等
    (常吃或增患心臟病、高血脂及高膽固醇機率)。



    *若出現心絞痛、體能下降及頭暈等徵狀,或為心臟病先兆,應及早求診。

    *田七具活血化瘀功效,能改善血管健康。



資料來源:星島日報

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。
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,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。






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

空氣污染指數升 心臟病發警示(上)


近日美國一項研究就空氣污染數據作深入分析,結果發現當污染物數量持續上升達兩天,心臟病病發率便會提升4.4%至4.6%。本地專家證實,空氣污染物確會引致氣喘,從而加重心臟負荷,呼籲患者應減少於污染嚴重的日子作戶外活動,且如發現已有早期心臟病先兆,必須及早求診。

  
直接加重器官負荷
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沛然表示,空氣污染與突發性心臟病有直接關係,當患者於空氣環境欠佳的情況下,進行戶外活動,可能會引致氣喘、呼吸困難等問題,不但會令血壓上升,且可能加重心臟負荷,較易導致病發,故建議患者多留意空氣污染情況,如當日的污染較嚴重,宜減少進行戶外活動。另一方面,李醫生強調,近日的天氣變化,例如溫差過大、濕度一下子增減等,均有機會加重心臟病病發率,故提醒市民若發現有心絞痛、體能突然下降、頭暈、冒冷汗,以及心跳加速等懷疑乃早期心臟病的徵狀,宜盡早求醫,查找病因,並配合適當治療,以助穩定病情。
  

留意明顯高危因素
李醫生續指,醫學界已歸納出導致心臟病的高危因素,除了家族遺傳外,大家亦應多加注意後天的致病成因,包括吸煙、壓力過大、肥胖及患有慢性疾病(即糖尿病、高血脂及高血壓等)。建議以上高危族應定期檢查身體,以免出現隱性心臟病。此外,煙民亦應盡早戒煙,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並進行恆常的帶氧運動,方能降低患病率。
  


血脈阻塞引致胸痹
註冊中醫師彭愉康指出,中醫學雖然並沒有心臟病此稱,但有類似的論述,謂之胸痹。此症近似西醫學的心絞痛或心肌梗塞,患者會出現胸部悶痛,痛楚或會延至背部,並會氣喘及呼吸不暢。胸痹常見於腎氣漸衰的中老年人士,由於腎為先天之本,腎虛心亦虛,故心脈氣血不足會令血脈阻塞。日常飲食肥膩,容易損傷脾胃,使脾臟運化功能減弱,濕聚成痰,上犯心胸,便會使心胸經絡受阻。另因肝氣通於心氣,情緒低落時,會易致肝鬱氣滯及心脈受阻而形成心痛。最後胸部受寒氣入侵,寒凝血流不暢,亦會引發心絞痛。(續)
  





資料來源:星島日報

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。
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,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。




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
乙狀結腸內窺鏡檢查 Sigmoidoscopy


除了大腸鏡檢查外,還有一種名叫乙狀結腸鏡的內窺鏡檢查方法。

乙狀結腸鏡跟大腸鏡大致相同,都是利用一條前端裝有鏡頭的細長管子(長度比大腸鏡短,長約60cm),檢查範圍約為整條大腸的後半段範圍,達降結腸位置。



以下人士建議接受腸鏡檢查:

  • 年逾 50
  • 家庭成員曾患腸癌
  • 曾患腸瘜肉
  • 慣性腹瀉
  • 大便有血
  • 大便習慣改變(如便秘、腹瀉)




檢查前

檢查前必須清潔腸道,讓醫生能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,應診者需按醫生處方服食瀉藥。應診者如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腎病、長期服食低鹽份食物、長期服食藥物者,或懷孕、哺乳期之女士,須告訴醫護人員,及聽從指示服藥,並需提供所服藥物的詳細情況,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或任何過敏反應等資料。

  • 檢查前 3 天停止食用高纖維食物。
  • 檢查前 1 天只可進食流質食物。
  • 檢查前 4 小時仍可飲用無渣或無纖維飲品。
  • 請提早 30 分鐘到達。
  • 應盡量帶同一位親友前來。(切勿親自駕駛離開)
  • 若配合胃鏡同日檢查,須空腹六小時禁食固體及流質食物。
  • 檢查前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講解整個檢查過程及風險,應診者並需簽署檢查同意書。




檢查過程

  • 應診者需除去身上金屬物品、飾品或假牙。
  • 應診者需側臥,雙膝向上屈曲。
  • 醫護人員會為應診者進行靜脈鎮靜劑注射,整個檢查過程應診者會在熟睡情況下進行。
  • 檢查過程需約30-60分鐘,視乎個案的複雜度而定。





檢查後

  • 應診者可在休息室休息,待鎮靜劑藥力消散。
  • 由於應診者可能受鎮靜劑藥物影響,離開時最好有親友陪同,以策安全。
  • 檢查後1-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。
  • 應診者可能會感到腹部氣脹或輕度不適。




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

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

乳房X光造影


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,香港每二十名女性當中,便有一人患上乳癌。早期的乳癌並沒有明顯病徵,只有定期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(Mammography)才會發現。這些沒有病徵而被X光診斷出患上乳癌的婦女中,約半數其腫瘤小於1cm。通常細小的腫瘤並不需要接受化療,所以越早發現及醫治,就越少受到治療時的折騰,亦越早康復。




乳癌高危患者

家族曾有人患上乳癌、未曾生育或遲生育者、過早來經或較遲停經者,都是乳癌的高危患者。


乳癌患者較明顯病徵包括:

  • 皮膚凹陷或呈橙皮狀
  •  乳房或腋下出現硬塊
  • 乳頭出現不尋常分泌物
  • 乳頭或乳暈下陷
  • 乳房腫脹或形狀改變




乳房X光造影檢查(Mammography

乳房X光造影檢查是目前乳癌手術前的標準檢查,能有效判定乳房內是否有可疑組織或觸摸不到的腫瘤存在,包括乳房內細微變化,如微鈣化或早期乳癌。然而,乳房X光造影並不能檢驗出所有乳癌,如遇上乳房組織密度較高的女性,一般會輔以超聲波掃瞄,與乳房X光造影互補不足。


乳房X光造影檢查過程

  • 應診當日應停止使用潤膚膏、止汗劑、爽身粉、香水,以免影響X光片質素。
  • 應穿著容易脫下的衣服。
  • 應診者由醫護人員協助,將乳房置於儀器夾板中並上下夾緊,將乳房擠壓,令組織平均分佈,可能會引致應診者出現少許疼痛或不適,但這步驟十分重要,拍攝出來的影像將更為清晰。

乳房X光造影的安全性
輻射度極低,引致癌病的機會極微。



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
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

磁力共振掃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






磁力共振掃描,簡稱MRI,是一種嶄新先進的影像學,利用強力的磁場和無線電波,配合精密高能的電腦數碼處理,便可以清楚地顯示人的各種組織,有效地區別正常與病變的組織。

磁力共振是一種無痛楚及輻射副作用的檢查方法,準確地造出細緻精確的多切面影像,特別針對關節、軟組織和骨骼結構。讓醫生能作出準確的診斷,儘早提供相應的治療給病患者。






資料來源:www.wehealth.com.hk/

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。
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,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。


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

肺功能測試


香港空氣污染嚴重,正常人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之下,必然會對肺部產生影響,再加上不良生活習慣(吸煙或二手煙),更會增加患上肺病的可能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(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) 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,在全球日趨普遍,與吸煙關係密切。

肺功能測試反映氣管及肺部健康,以肺量計 (Spirometry) 檢查空氣進出肺部的體積、流量及速度,能診斷哮喘病、肺纖維化及慢性氣管阻塞等病症。若吹氣量太少,反映肺容量欠佳;吹氣太慢者,可能反映氣管太窄或阻塞,這都是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警號。如有氣喘、氣促、久咳、痰中帶血等徵狀,又或者屬吸煙、經常接觸二手煙、經常接觸大量塵埃等人士,更應及早接受肺功能測試。



測試過程

醫護人員會以鼻夾子夾著應診者的鼻,阻止應診者以鼻腔呼吸,應診者需按照醫護人員指示吸氣及呼氣,一般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,第一秒吸氣量及第一秒吐氣率會比平常人低。




資料來源:www.wehealth.com.hk/

本網站上的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。
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,而不應依賴網站上的資訊。



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

膀胱內窺鏡檢查




膀胱鏡檢查,是利用一條非常柔軟幼細、前端裝有鏡頭的管子,經由尿道進入膀胱,以觀察應診者的下泌尿系統,包括尿道、前列腺(男性)及膀胱內部是否出現異常情況,如結石、潰瘍、缺損、出血或腫瘤等,配合輕度的鎮靜藥物及局部麻醉,大部份應診者都不會感到任何痛楚。如檢查時發現內有腫瘤或異物,可同時做組織切片,以作進一步之診斷。



檢查前準備

  • 可正常飲食。
  • 將小便排清,使醫生能清楚看見膀胱內之情況。



檢查的步驟

  • 應診者平臥或需掛起雙腳。
  • 用帶有麻醉成份的潤滑劑注射入尿道。
  • 將軟性膀胱鏡經尿道進入膀胱。
  • 膀胱會有脹滿的感覺。
  • 如有需要,會抽取組織檢查。
  • 通常檢查需時10-15分鐘。



檢查後須知

  • 可正常飲食並多飲開水,以減少發炎機會。
  • 小便可能有少許疼痛或小便帶血,此情況會逐漸減退。
  • 檢查後休息大半小時,待護士觀察情況後便可回家。
  • 最重要是多飲開水,每天飲水須多於2公升,但不要過量。
  • 若排尿出現困難而引致下腹劇痛、發熱或持續大量血尿,應立刻求醫診治。



可能發生之危險或併發症

  • 主要是小便疼痛、帶血或發炎。
  • 有時血塊停滯於膀胱內引致排尿困難。
  • 尿道狹窄乃長期後遺症。
  • 膀胱穿孔、尿道受損或敗血病則較為罕見。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/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

一厘米息肉 10%變大腸癌




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,腸內長有一厘米大的息肉,已有一成機會惡化成癌症,不可掉以輕心。有醫療機構調查發現,有七成接受結腸鏡檢查的病人腸內有息肉,逾一成人有超過三粒。外科專科醫生指出,高脂肪、低纖維等飲食習慣增加長息肉機會,建議市民多吃蔬菜及多運動預防,五十歲以上年長人士應定期接受結腸鏡檢查。

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,九年本港大腸癌發病率為每十萬人逾六十宗。外科專科醫生伍梓奇稱,腸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,數年後或取代肺癌成為最高病發率癌症。腸癌主要由腸臟息肉演變而成,息肉直徑大於一厘米,有一成機會變成腸癌,小於一厘米亦有百分之一風險,演變需時十至廿年,及早切除可減低致癌機會。


有私人醫療中心調查去年一千三百多名接受結腸鏡檢查病人,結果九百多人腸內發現息肉,七成為五十歲以上,逾一百人有超過三粒息肉。年逾五十歲的陳女士因排便習慣改變,大便頻密至每日數次,間中帶血,接受結腸鏡檢查始發現有八粒息肉,其中一粒演變成直徑三厘米的入侵性腸癌,屬第一期腸癌,需做切腸手術。四十歲王女士則因間歇性痔瘡出血,照腸鏡發現三粒息肉,一粒直徑一點五厘米息肉出現早期癌病變,幸未屬入侵性腸癌,只需切除息肉及定期檢查。


建議做結腸鏡檢查

伍梓奇稱,五十歲以上是大腸癌發病高峰期,有家族病史、痔瘡突變得嚴重的人士均屬高危,建議做大便隱血測試或結腸鏡檢查,飲食應避免高脂肪食物、少食紅肉、過量煙酒,宜多食蔬果。曾有年僅廿多歲「多息肉症」女病人,大腸內有逾百粒息肉,家庭成員亦有同樣問題,相信是該病有遺傳性,患者年老時幾乎肯定患腸癌。

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
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大魚大肉70後80後易心臟病




不敵嚴寒出現併發症猝死的個案,近年有年輕化趨勢。有醫生指出,氣溫驟降會增加心臟泵血負荷,增加心肌梗塞以致心臟病發的機會,甚至誘發中風或腎衰竭等併發症,不論長者或年輕人均需提高警覺。

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稱,天氣寒冷或溫差轉變大時,心臟負荷會隨之加大,有冠心病等心臟疾病的患者,病發機會增加。他指心臟病趨年輕化,因經濟起飛,70後及80後自幼便大魚大肉,普遍吸收過多動物脂肪,從而使膽固醇積聚及阻塞血管,加上他們普遍需承擔養家壓力,一旦壓力「爆煲」,情緒激動,便容易導致心臟病發。


家庭醫生關嘉美則稱,氣溫急降令人容易患上低溫症,可能加重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本身的疾病及誘發併發症;高危人士包括心臟病患者、柏金遜症患者、中風人士、腎功能衰竭人士及甲狀腺功能過低人士等。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/, the-sun.on.cc/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

早期胃癌內視鏡可切除


胃癌是本港第四位致命癌症,初期病徵不明顯,不少患者惡化至中晚期始發現。有腸胃肝臟專科醫生稱,胃癌癌前病變期由數個月至十年,及早發現病變,可利用內視鏡及手術電刀切除,毋須剖腹開刀,過程需約兩小時,復元速度較一般微創手術快。他建議逾五十歲者每年檢查一次,並多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食物。


病徵似腸胃不適

腸胃肝臟專科醫生胡興正稱,癌前病變期胃部出現細胞腸上皮化生,胃組織變成類似小腸病理結構。組織再進一步惡化,便會形成腸上皮內瘤變,逐步發展成胃癌。
有研究發現一成病人確診細胞腸上皮化生,十年後惡化成胃癌。胃癌初期病徵與腸胃不適無異,如消化不良、飽脹不適及上腹部隱痛等,患者難以察覺,因此約七成病人求醫時病情已惡化至第三、四期,存活率大減。

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/, http://the-sun.on.cc/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

研究:肥胖升高大腸息肉風險




(路透紐約13日電)國際研究今天指出,肥胖與過重人士罹患大腸息肉的風險高於苗條的人。大腸息肉可能是癌前病變。

先前研究指出肥胖和大腸癌的關聯,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(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)認同。不過這項研究是首次點出肥胖人士有較高的大腸息肉風險。大腸腺瘤俗稱大腸息肉。

研究發表於「美國腸胃學期刊」(American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)。
研究共同執筆人、倫敦帝國學院(ImperialCollege, London)的艾希拉斐恩(Hutan Ashrafian)說:「目前已知肥胖與大腸癌的關聯性,因此合理推測出肥胖和腺瘤這項癌前病變的關連性。」

艾希拉斐恩和研究團隊分析23份研究數據,研究對象10萬多人,橫跨美國、歐洲與亞洲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定義,身體質量指數(BMI)大於25為過重,超過30為肥胖。

研究人員發現,體重過重與肥胖人士患有大腸息肉的比例為22%,正常體重的人則為19%BMI愈高,罹患息肉風險也愈高。

艾希拉斐恩說:「這項研究顯示,肥胖對(癌症發展進程)的影響更早於我們預期。」因此他和研究團隊建議,過重或肥胖人士必須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。中央社(翻譯)









參考資料: www.wehealth.com.hk/,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